


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健康管理年”成为热议话题,国家再次强调了全民健康的重要性,特别是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近年来,“脆皮大学生”这一网络热词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它戏谑地描述了当代大学生“年纪轻轻,却毛病缠身”。熬夜导致的猝死、体测时的晕厥、季节更替时的感冒、长时间坐姿导致的腰痛……这些描述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了部分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缺乏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现状。
作为辅导员,我既心疼又担忧。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成长阶段,但如果身体“脆皮”,如何扛住学业压力、社会实践和未来挑战?值此“健康管理年”,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摆脱“脆皮”标签,成为身心强韧的新时代青年?
一、脆皮现象背后:大学生健康危机的三大根源
1. 作息紊乱:“月亮不睡我不睡”的恶性循环
许多同学自嘲“熬夜冠军”,半夜两点追剧、打游戏、刷短视频成为常态。然而,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甚至诱发焦虑情绪。研究表明,大学生日均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比例高达40%,这与白天课堂“昏迷”、效率低下形成恶性循环。
2. 运动匮乏:“体测如渡劫”的尴尬现实
部分同学除了体育课,几乎从不运动,体测时800米气喘吁吁、引体向上“挂零蛋”。教育部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虽逐年提升,但力量、耐力等指标仍不容乐观。久坐不动不仅引发颈椎病、肥胖,还会降低抗压能力。
3. 心理亚健康:“微笑抑郁”的隐形负担
学业竞争、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让一些同学陷入表面阳光,内心焦虑的状态。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超60%大学生曾因心理问题影响生活,但主动寻求帮助的不足20%。
二、健康管理年:国家政策与个人行动的“双轮驱动”
在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多项旨在促进健康的建议,包括完善校园体育设施、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以及推广“工间操”制度等。这些政策为大学生的健康提供了保障,然而,真正的变革还需从个人层面开始。
1. 信息革命:让生物钟回归人类模式
(1) 设定断电时间:每晚11点后放下手机;
(2) 改变睡前习惯:用读书而非短视频催眠;
(3) 善用碎片化补觉:午间小憩20分钟,比通宵后补觉更有效;
(4) 宿舍公约:和室友协商熄灯、静音时间,营造友好环境。
2. 体能升级:从“躺平”到“动起来”
(1) 微习惯入门:每天5分钟拉伸、10分钟快走,逐步增加运动量;
(2) 找到兴趣点:舞蹈、羽毛球、骑行……运动不必苦大仇深;
(3) 利用好学校的体育设施,约上小伙伴一起运动。
3. 心理韧性:学会与压力“和平共处”
(1) 建立情绪日记:可以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记录压力源和应对方式,避免情绪堆积;
(2) 主动求助:学校心理咨询室、辅导员谈心谈话,都是可靠支持;
(3) 培养“钝感力”:不苛求完美,接受阶段性低谷。
三、辅导员寄语: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
同学们,你们常问我:怎样考上研究生?如何丰富简历?但我想说,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态,这些目标如同沙上建塔。
1. 健康是最高级的自律
那些学业成绩卓越且全面发展的学生,通常也是时间管理的高手。他们不会选择在考试前夜进行突击学习,连续熬夜三晚,而是通过规律的作息来维持高效率;他们不会因为焦虑而暴饮暴食,而是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真正的自由,源自对健康的掌握。
2. 大学是健康习惯的“养成期”
现在养成的习惯,将影响你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试想:如果30岁时已腰椎间盘突出,如何应对职场挑战?如果40岁时患上慢性病,如何陪伴家人?健康投资,越早开始,复利越大。
结语:摒弃“脆弱”的标签,成为自己人生的CEO
健康管理并非单调地限制,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从今天开始,让我们:
1.享受一顿营养均衡的早餐,而不是依赖咖啡“续命”;
2.放下手机,早些休息,体验清晨的清新与精神焕发;
3.主动邀请朋友一起运动,让汗水洗去忧愁;
4.勇敢地说出“我需要帮助”,卸下伪装的负担。
2025年,愿你们在健康管理年中,不做“脆皮”大学生,从“轻”春开始,成长为筋骨强健、内心丰盈的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