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学习习惯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它对个体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学生学习习惯分层下的现状
在一线的学生工作中,发现因学习习惯分层会导致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不少学生时常因自身能力的不足和缺乏对学习和活动的认知导致内生动力不足,进而抗拒参与。针对这一情况,分层次对不同年级同学进行调研,探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关注的焦点以及困境。从调研结果来看,大一新生关注的是新环境下的适应和探索,大二年级关注的是初步专业积累下的发展与应用,大三年级关注的是如何最大化实现专业能力转化,可以看出学生关注的焦点与学生成长阶段息息相关。从高校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在事物和事件中的连续性发展和变化,以“他为—自为—能为”的渐进式培养为主线,强调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渐进式的引导下学习习惯的转变,从外力作用下的他为阶段,到主观的自为阶段,再到能力导向下的能为阶段。
三、培养高校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从学习习惯的主体和形成过程来看,学生学习习惯在以往的多年学习中已经基本稳固,但应试教育阶段学习习惯对于相对自由的大学教育阶段而言明显不适用,不少学生在入学后会出现明显的适应性问题,尤其是在学习上尤为突出,因而建立符合新环境、新需求的学习习惯是迫切且必要的。
(一)“他为”阶段:高度重视外部力量对学生的塑造
从当前高校培养模式来看,军事训练一般是学生入校后的第一课,由于环境的陌生和前期信息采集不完善,正处于适应阶段,是群体性和趋向性最强的时刻,也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好时刻。处在适应阶段的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接收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下实现,迫切需要整合育人资源,协同多方力量,促进学生尽快找到自我发展的路径。学校组织开展的军事训练、晚自习、晨读、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等活动及课程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提供了良好的导向和规范作用,避免学生因环境突变出现松懈情绪,尤其是从高压的高中生活过渡到较为自由的大学生活;其中保留晚自习这一课程设置作为过渡,有利于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环境的适应具有帮扶作用。
(二)“自为”阶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1.强化自我内驱力
学生在完成新环境初步信息收集的情况下会进入到较为积极活跃的状态,无论是在第一课堂的学习探讨,还是在第二课堂的活动参与都会有很大转变。在转变中可以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除了外界力量的指导,内在自驱力尤为重要。学生对从事活动的动机、能力以及对活动的期待度越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对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就越有利。因而在“自为”阶段的活动探索中,学生应通过探索个人优势和培养兴趣,不断激发内驱力。
2.注重目标规划意识
从学生入学后活跃程度来看,经过前期活跃的探索阶段后,学生逐渐适应新环境,一方面,教师以精准的目标导向、任务设计、指导保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开始在个人探索下制定目标和计划,双重视角的碰撞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有意识、系统性地塑造着,逐渐形成新的学习习惯并且对学习习惯的性质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经过跟踪调查,部分学生在前期对个人发展做了初步规划并且在后续发展中适时做出动态调整,实现了个人发展的新跨越。
3.提升思维认知
一般而言学习习惯可以分为外在的行为习惯和内在的思维习惯,外在的行为习惯在可视化的情况下可以及时被发现、及时做出调整,但内在的思维习惯不易呈现,甚至是不易改变,并且内在的思维习惯会导致结果或者收获的差异化。内在思维习惯也就是所谓的思维认知会直接影响外在行为的具化,从这一角度而言,内在思维习惯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和高度。思维认知的提升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在活动中探索应用提升思维认知的方法,如黄金圈法则、六顶思考帽、5W2H分析法、SCQA模型等,以更广阔的视角观察和理解事物。
(三)“能为”阶段:从学习习惯到学习能力的转化
学生在这一阶段基本学习习惯已经进入到自动性行为阶段,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种定型的动作习惯,意味着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的新学习习惯已经基本稳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核心意义在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相对固化的外在习惯和潜藏的内在思维在经过学校教育的塑造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从学习习惯到学习能力的转化和提升,进而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通过实施上述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艺术设计学院 王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