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案例简述
2024年5月,我来到安信工电气学院,接手电气和机器人专业6个班。其中退伍士兵共5人,在这5人中,有一名S同学没多久便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的名字时常出现在考勤名单上,空缺处刺眼的“×”号让我意识到急需找到这个学生聊一聊。我尝试与该生进行沟通,但该生明显一副举止散漫的状态,不知从哪里沾染的社会习气,使得该生表现出一副异于周围人的成熟。对于我提出的按时上课要求,也只是敷衍点头装作配合,无疑与该生的第一次聊天以失败告终。
二、案例分析
与该生的第一次聊天失败后,我开始反思失败缘由,第一,刚接管二手班,威信未立,学生对我难以信服,故拒绝沟通;二是我没有深入了解该生,只在班长那里打听到一些流于表面的状况,便和该生谈心谈话,未能走进该生心里,所以出现敷衍及不配合情况。反思以上情况后,我首先和该生家长联系,了解该生家庭情况、参军以及过往成长经历,初步判断S同学是由于多重因素导致的目标缺失后的适应性困难。具体分析如下:
(一)家庭因素导致的自我要求低下
由于S同学家中父母务工,从小疏于对该生管教,导致该生自小习惯于无人管束的状态,且父母对子女要求较低,使得该生逐渐养成了散漫不羁的性格。并且S同学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让该生养成了懒散不思进取的状态。
(二)环境变化导致的适应性问题
该生曾在部队经过两年的军营洗礼,在长期严格的管束下,使得该生更向往自由放松的生活。所以退伍复学后,该生自认为到了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没有了部队严明的纪律管理,以至于越来越松散懈怠,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愈发自我。
(三)社会不良舆论导致的认知偏差
近年来,大学生考研难、就业难、上学无用论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该生受此消极报道影响,愈发自我怀疑,认为上大学无用,毕业即失业,导致该生失去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抱有大学蹉跎四年的打算,所以对周围一切漠不关心,消极懈怠。
三、解决思路及帮扶举措
了解S同学这些具体情况后,以S同学是军人为切入点和抓手,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制定多方面的帮扶措施,力求帮助S同学点燃心中的军人之火,树立目标,告别摆烂状态,尽快步入大学生活的正轨上来。针对S同学的帮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搭建沟通桥梁,增近心理距离
我以该生的参军经历为话题切入点,强调军人是令人骄傲且值得尊重的。在我对军人积极的评价中,该生打开了话匣子,主动和我讲述参军趣事和难忘经历,以参军话题搭建沟通桥梁,增进和学生心理距离。借机和学生强调大学生参军在未来考研、考公和就业中的优势,如果继续摆烂,则比其他同学无形中丧失了更有利的机会。这样想不觉得可惜吗?这一反问引起了该生的思考。
(二)关心点滴小事,建立信任基石
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主动给该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提供学习资料、查询信息、关心学生日常生活等。通过想学生所想,建立和该生的信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三)致力家校联动,形成筑梦合力
保持和该生父母的联系,及时告知该生学业预警情况,让父母虽远在千里之外,但及时了解该生在校情况。另外,劝说父母引导该生重视学业,家校联动,共同致力于引导该生筑梦追梦。
(四)协同朋辈帮扶,助力明确方向
号召班委对其进行朋辈帮扶。首先在学习上建立学习小组,帮助该生答疑解惑,查缺补漏,一对一答疑解惑,助其度过学业难关。其次,发挥寝室长带头作用,通过营造寝室积极向上的环境,以此带动该生加入其中,寝室成员目标一致,携手并进。
(五)持续关注跟进,确保育人实效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帮扶举措,该生在大二新学期改头换面。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该生再没有迟到、旷课和早退等不良行为,且该生新学期一改往日离群索居、自我闭锁的状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听到他说这个期末争取取得好成绩时,我诸多感慨,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后期我会持续对该生关注,确保该生步入正轨,走向属于自己的光辉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