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辅导员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匆匆走过的00后学子,他们的双肩包上挂着潮玩挂件,手机屏幕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他们成长在互联网时代,更习惯于从互联网快速获取答案,比如通过搜索引擎或社交网络。这些是导致他们缺乏深入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因之一;此外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部分家长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独立能力较弱。
这些数字原住民带着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步入大学校园,却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呈现出令人深思的“问题上交”现象:选课系统卡顿立即求助辅导员,室友值日排班未解就敲响老师办公室门。这种看似勤学好问的表象之下,实则潜藏着当代青年自主性缺失的深层危机。
一、“问题上交”背后的密码矩阵
作为辅导员,需要既理解学生的背景,又引导他们独立。需要从建立信任关系开始,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被批评。然后通过渐进式引导,例如分步骤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设计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或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解决问题,增强自信。
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中成长的00后,他们的认知图谱早已被即时反馈机制重构。当知识获取简化为搜索引擎的0.3秒响应,当社交困惑消解于短视频博主的3分钟攻略,年轻一代的问题解决能力正在被“答案速递”的服务模式悄然解构。某次宿舍矛盾调解中,当事学生竟出示手机备忘录记录的七条“网络调解攻略”,却始终回避直视对方眼睛。
家庭教育的保护伞往往在无形中助长依赖惯性。一位母亲曾在电话中急切询问:“老师能不能每天提醒我家孩子喝温水?他从小都是我用定时闹钟提醒的。”这种渗透到生活毛细血管的过度呵护,正在制造外表光鲜却内核脆弱的“无菌化”成长样本。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家长将子女的求助行为等同于“积极沟通”,在集体无意识中强化了依赖路径。
二、播种面向未来的成长基因
当量化指标成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尺,那些需要长期积淀的自主决策能力、风险承受能力自然退居二位。某优秀学生干部坦言:“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决策都有老师划定的标准答案,突然要自己选择实习单位,就像被抛入真空般无所适从。”
在人工智能浪潮冲击传统认知模式的今天,辅导员更需要成为自主能力的育种师。当ChatGPT能瞬间生成论文大纲,当DeepSeek可精准推送职业路径,人类特有的决策智慧反而成为核心竞争力。训练学生提出“元问题”:不是“哪个实习单位更好”,而是“我的决策标准是否需要迭代”。
设立“成长博物馆”展示往届学生的失败案例:某学长因调研不足导致创业计划流产的BP书,某学姐错误考研选择后的反思日记。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错误标本”,比任何成功学讲座都更具震撼力。当00后触摸到学长写在计划书边缘的“当时如果……”的批注时,决策的责任感在指尖悄然生长。
三、结语
在春日的校园里,我欣喜地看到这样的场景:曾因选课系统崩溃就慌张求助的男生,正耐心指导新生使用教务系统;那个总为宿舍值日安排纠结的女生,主动发起了楼层自治委员会。他们的背影依然挂着可爱的卡通挂件,但眼中已闪烁着自己点亮的光芒。这正是教育最美的模样——不是塑造完美的解题机器,而是唤醒每个灵魂深处自主生长的力量。当我们不再焦虑于学生递来的问题清单,而是欣赏他们尝试解题时的笨拙与勇敢,真正的成长便开始了。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朱真真(2025年第4期第2篇,总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