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同学们: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常在深夜的办公室灯光下、在活动现场的人潮中、在与学生谈心的长椅上,感受着这份工作的温度与重量。今天,我想以朋友的身份,和大家聊聊“如何正确看待辅导员工作”这个话题。或许拨开一些误解的迷雾,我们能更清晰地看见彼此,也看见成长路上那些默默托举的力量。
一、辅导员不是“管束者”,而是成长的“摆渡人”
许多同学初入大学时,对辅导员的印象可能停留在“查考勤”“批假条”“开班会”的刻板标签中。但若你愿意走近,会发现这些琐碎日常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们记得你每一次情绪的波动:当你在QQ空间里写下迷茫的文字、当你在课堂上突然沉默,辅导员可能早已默默关注,并思考如何为你提供帮助。
他们比你更早规划你的未来:从就业指导到考研动员,从简历修改到模拟面试,辅导员办公室的灯常亮,只为让你在人生的岔路口多一份底气。
他们是你突发状况的“第一响应人”:深夜生病时的送医陪同、突发变故时的心理疏导、家庭困难时的资助申请等等,这些“隐形守护”或许从未被你看见,却始终在发生。辅导员的工作,不是用规则束缚你,而是用经验为你导航,用温暖为你托底。
二、辅导员不是“超人”,而是与你并肩的“同行者”
有人觉得辅导员应该“无所不能”:既能解决学业困惑,又能调解宿舍矛盾,还能随时化身“知心姐姐或者哥哥”。但请记住,辅导员也是普通人:他们可能正在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可能在深夜处理学生事务后还要照顾生病的孩子;他们也会因学生的误解而失落,因无法立刻解决所有问题而焦虑。
正确看待辅导员,需要多一份“共情”:遇到问题时,试着先说“我需要帮助”,而非“你应该解决”;收到通知时,多想想“背后的用心”,而非“又添麻烦”;沟通时,用“我们一起想办法”代替“为什么你做不到”。
辅导员的“超能力”,源于学生的信任与理解。当你愿意敞开心扉,他们会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
三、辅导员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起点”
大学是独立的起点,而辅导员的角色,是帮你学会“独立行走”,他们不会替你做选择,但会教你分析利弊。选考研或者考公、考相关证书、参加竞赛等等辅导员的建言,是希望你少走弯路,而非替你决定人生。
正确看待辅导员,需要学会“主动成长”,定期与辅导员交流,不是“汇报工作”,而是“资源对接”,聊聊你的规划,听听他们的建议;参与学生活动时,不是“完成任务”,而是“锻炼能力”,组织活动、协调团队,这些经历终将沉淀为你的竞争力。
四、辅导员的“正确打开方式”
用“具体需求”代替“模糊抱怨”, 例如:“辅导员,宿舍关系不好” 换成“辅导员,我和室友因作息问题有矛盾,能否帮我们协调一个沟通机会?”;用“双向沟通”代替“单向索取”,比如:“为什么评优没有我?”,换成“辅导员,我想了解评优标准,请问我需要在哪方面提升?”;用“成长视角”代替“功利心态”,询问 “参加活动能不能加学分?”改成“这个活动能锻炼我的哪些能力?适合我吗?”等等。
同学们,辅导员的工作,是用青春陪伴青春,用生命影响生命。当你抱怨辅导员“管太多”时,请相信那些“唠叨”里,藏着对你未来的期许;当你觉得辅导员“不理解”时,请尝试用真诚的沟通,搭建理解的桥梁。
或许你们不知道,我们手机里存着上百个紧急联系人,备忘录里记着多个重要时间节点,电脑中备份着无数个工作方案。但更珍贵的,是收藏着你们不同地点的笑脸照片,保留着你们发送的节日祝福,记录着你们点滴进步的成长日记。这些细碎的温暖,让24小时开机的日子有了特别的意义。
大学时光短暂,愿我们都能珍惜这份“师生缘”。未来的某天,当你回首这段岁月,或许会感慨那个曾让你“头疼”的辅导员,其实是你青春里最温暖的注脚。愿我们以心换心,共赴成长之旅。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汪文霞(2025年第7期第2篇,总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