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学工之家
COUNSELOR WORKSHOP
【导员心语(二十六)8】在乡土里扎根:三下乡路上的青春成长课
学生处 2025-08-20

暑期过半,同学们的“三下乡”实践脚步深植于乡土。目睹调研笔记载满方言故事,我不禁回想起出发前核对方案的情景——彼时你们在地图上圈点实践地,如今却能详述村头古槐的年轮、巷尾作坊的方位。作为指导教师,我想与大家探讨:如何将此次实践,从“走过的路”深化为“扎下的根”。

“走访打卡”到“深度倾听”:感知乡土的脉动与温度

实践伊始,部分同学的“首日见闻”尚显“打卡”痕迹。然而近期,你们的反馈悄然转变:“王大爷讲述烈士事迹时双手颤抖”“程师傅扎制龙灯被竹篾划伤仍不停歇”“周师傅阐释徽墨‘见烟如见人’,道出匠人观墨实为观心”。这印证了行前强调的“共屋檐不如共心声”。

“桃园薪火”团访谈驻村干部张先政的经历令我印象深刻当同学们初时拘泥于问卷,张书记一句“别急记录,先听我讲个故事”打开了局面:王能珍烈士抗洪牺牲后,村民自发轮流守堤三年。这个未被史料记载的细节,成了宣讲视频中最动人的片段。记录时你们泛红的眼眶让我体会到:认知乡土,绝非统计“红色资源数量”,而是理解数字背后的深沉情感

走访中,刘大娘曾言“年轻人不爱听老故事”,却私下询问“能否为烈士拍视频让外出子女看”;村支书抱怨“板龙灯经费不足”,却悄然展示文旅策划草案。这些“问卷之外”的期许,方为乡土最真实的肌理。避免“观光式实践”的关键,在于让倾听优先于记录。田埂间“种稻需随节气”的农谚,这些蕴含“土智慧”的经验,正是丈量乡土深度的标尺。

“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专业知识的校准与淬炼

行前,“芜韵乡传”团同学曾忧虑:“学管理的,做非遗调研是否胜任?”如今,目睹你们运用SWOT分析梳理板龙灯困境,以新媒体逻辑策划短视频,甚至协助目连戏传承人核算成本,我方理解“专业契合度”——非以课本套实践,而应以实践校准认知。

在胡开文墨厂的经历尤为深刻。“歙彩遗风”团进入车间时,“非遗数字化保护”理论遭遇老师傅的坚持:“机器无法捕捉刀锋力道。”经研讨,我们架设4K设备全程记录,并请老师傅同步讲解“沉刀”与“飘刀”的精髓。其认可视频“对味”时,我领悟到:专业实践的真谛,在于兼顾数字化效率与匠人坚守,融合数据分析与倾听乡土智慧的谦逊。

实践中的“不完美”尤为珍贵。初剪视频镜头晃动,村民笑言“信号不稳”;然而这些“落地磕碰”,远比成绩单上的“优秀”更具价值。正如管理学的“风险评估”,体现于冒雨追访村民,连夜为老人调大字幕。专业唯有在乡土中“落地”,方能体会:本领非“学”而得,乃“用”而就。

“任务分工”到“协同共进”:团队协作的辩证升华

“桃园薪火”团拍摄烈士事迹时,摄制与讲解同学因“镜头稳定”与“情感真挚”产生分歧。我引导大家对着村委会镜子共同演练:讲解者调整语气,拍摄者降低机位,最终捕捉到讲述者眼中的光芒。这揭示了核心:非“各自为战”,乃“相互成就”。

在砖雕研究所,记录者耐心等待雕刻者完成关键一刀,摄影者主动协助传递工具,怕虫的女生为拍鱼灯细节在草丛坚守。收工时老艺人感叹:“你们比我徒弟更懂等待。”我欣慰于见证你们在磨合中掌握协作的密码。

山路负重行进时,体力强者分担设备,细心者提醒路滑——这些细节蕴含青春的辩证法:团队非简单叠加(1+1=2),而是“各自发光,彼此照亮”。

“实践终点”到“责任起点”:乡土情缘的赓续传承

  不久,你们将携报告、实践日志返程。然“三下乡”的终点,绝非任务“提交”之时。“芜韵乡传”团与丁塘村约定“秋日拍摄龙灯巡演”,“桃园薪火”团计划“寒假带领学弟妹开展红色宣讲”——此即“长效机制”:非仅挂牌“实践基地”,更在心底播下“牵挂”的种子。

讲述烈士故事的村民询问“视频进度”;墨厂周师傅预留新墨期待“归来题字”。这些“未竟的期待”,是比奖状更重的责任。正如结束总结会所言:我们非为“拯救”非遗,而是搭建“桥梁”——助城市看见乡村之美,引青年聆听传统之声。

同学们,未来课堂中撰写论文时,或会忆起:桃园夏夜摇扇倾听“守堤三年”的往事;墨厂车间周师傅“墨香蕴民族魂”的箴言。这些瞬间将成为心灵的“指南针”:指引专业服务更广人群,青春扎根更深沃土。

“三下乡”行程终将结束,而乡土赋予的成长课程,方才启幕。作为同行者,我期待你们带着更坚实的肩膀、更澄澈的目光归来——青春的价值,从不囿于聚光灯下,而在我们共同走过的田埂巷陌间,在每一束被需要的目光里。校园见!

管理工程学院李梦媛2025年第7期第8篇,总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