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处
2025-11-0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训,对于与前沿科技和复杂工程实践紧密相连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子而言,体会尤为深刻。在校园里,他们是能绘制精密电路图的工科学子。然而,当真正走出象牙塔,面对轰鸣的工业设备、亟待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以及错综复杂的职场环境时,许多同学会深感“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匮乏”。对于学生来说,实习绝非一次简单的课程实践,而是一次全方位的淬炼,是提前接轨职场、完成从“学子”到“工程师”角色转变的关键一步。
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其生命力根植于实习。实习,首先是对专业知识的最终检验与深化。在校内的实践中,实验条件、数据参数均可控,结果通常都在预期之内。但真实的工业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元器件的公差、环境的变化、不可控因素的干扰等等,这些在课本中被简化或忽略的因素,在校外的实习中却可能成为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是任何模拟实验都无法赋予的。
实习不仅是知识应用的实践,更是严谨思维的培养。从根据需求进行器件选型,到考虑成本、功耗、可靠性的系统设计,再到撰写工程日志、参与项目评审,这一整套流程让学生理解,一个项目的完成,靠的不仅是技术的实现,更是理论、实践的综合平衡。这正是在校园“解一道方程式”与在职场“解决一个实际工程问题”的本质区别。
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
当下,企业招聘需求,大多是“有经验者优先”。实习正是积累这份“经验”的最佳途径。通过实习,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企业看重什么样的人才。他们能够了解到,除了专业基础,企业更看重员工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的经验或人际沟通的能力。这种对“社会需求”的直接洞察,能反哺在校的学习,使学生从“为考试而学”转变为“为应用而学”,目标更加清晰。
实习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环境,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软技能储备和心理转变。实习期间企业分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导师,不仅传授技术“硬知识”,更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着职业“软素养”:守时、负责、沟通、协作。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学会参加例会、汇报工作进度、与不同部门的同事协作。这种从“被动安排”到“主动担当”的转变,是职场适应的核心。也促使学生快速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协作的适应。
淬炼之火,照亮未来之路
对于学生而言,实习是一场必不可少的成人礼。它实现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淬炼,使其更加坚韧锋利;它也是驶向职场的第一段轨道,连接起宁静的校园与广阔的社会。通过实习这场预演,学生不仅能填补知识的沟壑,更能深刻理解“学无止境”的真谛,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职场、从理想到现实的阶段跨越。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刘珊珊(2025年第9期第2篇,总第28期)
